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绘本教学
1. 选择绘本:根据幼儿年龄、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挑选合适的绘本。如对于小班幼儿,选择画面色彩鲜艳、情节简单的绘本,像《拔萝卜》;中班幼儿可以选择稍微复杂一些、有简单道理的,如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;大班幼儿则可以尝试内容更丰富、蕴含深层次价值观的绘本,例如《爷爷一定有办法》。
2. 熟悉绘本:仔细研读绘本内容,包括文字、画面细节等。理解绘本想要传达的情感、价值观,如《我爸爸》这本书是表达对父亲的赞美和爱,教师要充分体会这种情感才能更好地讲授。
3. 导入故事:可以通过提问、展示相关物品、播放音乐等方式引起幼儿兴趣。比如讲《小红帽》时,先问幼儿“有没有见过小红帽”或者展示一顶红色的帽子,让幼儿对即将开始的故事产生好奇。
4. 讲述故事:
- 营造氛围:找一个舒适、安静的空间,让幼儿围坐在身边,使用柔和的语气和适当的语速。
- 生动讲述:运用丰富的表情、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角色。像讲《三只小猪》时,用粗重的声音表现大灰狼,用尖细的声音表现小猪。
- 适时提问:在讲述过程中适当提问,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和思考。如在讲《母鸡萝丝去散步》时问“萝丝走过院子,后面有只狐狸,它会被抓住吗?”
- 引导观察:提醒幼儿注意绘本中的画面细节,如颜色、图案等,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。比如在《点点点》中引导幼儿观察点点颜色的变化。
5. 互动环节:
- 鼓励表达:讲完一部分或整个故事后,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例如问“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个部分?为什么?”
- 角色扮演: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,通过模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。像《白雪公主》就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公主、小矮人等角色。
- 小组讨论: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、道理,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,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6. 总结故事:简单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、角色和道理,强化幼儿的记忆。比如“今天我们讲了《小猫钓鱼》的故事,小猫一开始三心二意没钓到鱼,后来专心就钓到鱼啦,所以我们做事情要专心。”
7. 拓展延伸:
- 艺术创作:开展绘画、手工等活动,让幼儿根据绘本内容创作。如讲完《彩虹色的花》后,让幼儿画一朵自己心中的彩虹花。
- 故事续编: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,续编故事。比如《小猴子下山》后,让幼儿想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发生什么。
8. 再次阅读:可以在后续的活动时间,再次阅读这个绘本,巩固幼儿对绘本的理解和记忆,也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讲述这个故事。
9. 评估反馈:观察幼儿在整个绘本教学过程中的表现,包括参与度、理解程度等,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,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。
10. 与生活联系:帮助幼儿将绘本中的道理或情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。例如在讲了《不挑食的乖宝宝》后,在午餐时间提醒幼儿要像绘本中的主人公一样不挑食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